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科研成果
科研活动

学术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莅临我院做学术讲座

时间:2025-04-03

为提升学院师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2025年4月1日上午,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学卡夫卡与中外文学研究中心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了题为“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主编面对面”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由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卡夫卡与中外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常教授主持,院长杨林秀教授和学院众多科研骨干教师及研究生积极参与。

图片1.png


苏晖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人工智能文学伦理的深入讨论:人写机器的科幻文学中的人机伦理关系机器写人的人工智能写作及其伦理挑战人机交互下人工智能文学的未来展望。

苏晖教授首先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后伦理选择时代,人工智能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例如聂珍钊教授团队正在探索的未来人文实验室、数字作家与计算批评研究。她强调,对人工智能文学的定义不应仅限于人工智能写作,应包括科幻文学中机器形象的刻画及其引发的人机伦理关系,现代机器主导的写作与人类主导的写作之间的差异与挑战以及未来人机交互的文学前景。

无论是人写机器还是机器写人,都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写机器主要涉及人机伦理关系,机器写人主要涉及机器是否具有主体性或自由意志以及写作中的伦理与情感问题。就科幻文学中人机伦理关系而言,苏晖教授回顾了最早提出机器人伦理问题的科幻作品,并详述了机器人三大定律:不伤害定律、服从定律和自保定律。此外,苏教授进一步讨论了现阶段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创作在伦理上的差异,包括电子文本与人类脑文本的差异机器写作缺乏独特的道德感与生命体验,以及人工智能写作系统中的伦理抽象与社会语境脱节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最后,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苏晖教授预测,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差距将逐渐缩小,未来人工智能将文学创作、研究和教育带来深远变革,包括文学创作主体和方式的改变、文学内容与类型的文学理念和理论的拓新、文学阅读和文学传播的变革以及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媒介等的变化。

图片2.png

苏晖教授对人工智能文学的未来充满希望表明,人机交互的跨媒介多模态创作、伦理嵌入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去实体化、虚拟化和数字化等方向具有巨大潜力。同时针对此趋势苏晖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具备超越和前瞻的研究视角,而不仅仅是反思当前科技与社会现状

讲座最后,苏晖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针对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苏晖教授特别提到,上海大学的曾军教授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深入探讨。

本次讲座圆满落幕,苏晖教授的精彩分享为与会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灵感和方向。她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进行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阐明了这一研究领域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图片3.png

9

文稿:刘

供图:刘

一审:郝

二审:赵建常

三审:杨林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TEL:0351-7010511
版权所有(C)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