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01
山西大学“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以“师生携手,共话成长”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的机会。导师在课堂以外“传道受业解惑”,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以外“闻道问道成长”,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3月28日,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二十二期“导师有约”活动在学院第一教学楼501会议室成功举办。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全职特聘教授、卡夫卡与中外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艳兵教授以“卡夫卡与教育”为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此次讲座的主持人为2024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魏雨轩同学。
本次讲座中,曾艳兵教授通过讲述卡夫卡的教育经历,并深入分析卡夫卡所认为失败的教育对其独特的教育观念的塑造以及对其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卡夫卡“失败的教育”与“伟大的作家”之间“相反的张力”,并引发了同学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首先,曾艳兵老师详细讲述了卡夫卡一生所经历的语言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解释到,正是由于教育的不成功,才塑造了孤独、敏感、沉思的卡夫卡,淬炼出其不朽的文学品格,成就了作为作家的卡夫卡。在讲述的过程中,曾老师列举了卡夫卡上学时的几件趣事,语言生动有趣,使讲座氛围更加活跃。
紧接着,曾艳兵老师聚焦文学创作,向同学们讲述了卡夫卡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曾老师讲到,失败的教育既是卡夫卡成长的背景和条件,也是卡夫卡写作的题材和对象。他最重要的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都与教育有着关系:要么描绘了学生的形象,要么描写了老师和学校。卡夫卡将教育困境转化为文学母题,使创伤经历升华为超越时代的艺术表达。
讲座最后,曾艳兵老师总结道,卡夫卡与教育之关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卡夫卡式特征的论题:卡夫卡的教育,挫败了卡夫卡的人生和性格,但成就了卡夫卡的思想与创作。同时,曾老师也鼓励同学们重新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什么样的教育又是失败的。这场关于“失败”和“伟大”的辩证思考,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句号。
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全职特聘教授、卡夫卡与中外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桥评审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原主编、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和卡夫卡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般项目“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出版《卡夫卡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卡夫卡的眼睛》《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走向比较诗学》等学术专著数十部,主编教材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史》《外国文化史》《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外语教学》《文艺研究》等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撰稿:郭婧钰
一审:田 昊
二审:尉英丽
三审:武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