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阅读次数:
屈指算来,离开山大已经四十年了。犹记得,山大百年校庆时,我与安纲兄为外语学院出版了两本书,并捐款一万元(有碑为证)。今年5月8日,欣逢山大120年校庆,作为系友联络人,我百感交集,昔日恩师的音容笑貌遂浮现脑海。高健老师的博学多识,赵超群老师的诙谐风趣,彭阜民老师的蔼然可亲,凌熙华老师的热情奔放,陈恩炎老师的严谨周慎,杨德友老师的潇洒清逸,刘海量老师的沉稳干练,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既深且远。尤其是与王正仁老师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更令我难以忘怀。
犹记得大三时,正仁师上写作课。当时的他,面容清癯,双目有神,血气方刚,活力四射。每周两学时的课,他讲的绘声绘色,有板有眼,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四篇组句成段练习,且隔天就得提交作业让他批阅。
当然,多数情况下他只是在作业本的下方打个对勾,写上日期,是否逐句仔细批改,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说实话,对于当时的大三学生而言,没有电脑可玩,没有手机可耍,同学们的学习劲头无不十足,完成作业敷衍了事的心态鲜有出现,加上正仁师的严格要求,这种练习坚持了一年,至少对我的帮助极大,尤其是对英语行文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更令我心驰神往这门课的原因,乃为正仁师每节课除了正常的课堂讲授外,总会穿插着诸多的百科知识、趣闻轶事及人生哲理,间或后者的占时还远远多于前者。我曾课下悄悄对正仁师说:“您的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脱题的时候。”正仁师听罢有些愕然,“是吗?”“但是我非常爱听,有的至理名言我还写在本上,记在心里。”我半带奉承地补充道。而由此,班里有同学不无善意地私下给正仁师起了个外号,名曰“王大擂。”(不知正仁师知否?)
一九八五年,我又考进山西大学外语系首届“英美文学助教研修班”。彼时,正仁师已担任外语系主任一职了。在开班典礼上,正仁师致欢迎辞,首先恭贺我们十五名全国各地的学员能从近三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继而期望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此次二进山大外语系,更加深了我与正仁师彼此的了解。学习间隙、周末闲暇,我不时造访正仁师,求知问道,谈天说地,不亦乐乎。一年紧张的学习顺利结束后我又回到单位任教,而与正仁师之间的通信至少每月一次,未曾间断。在信里,正仁师指导我如何治学,教诲我怎样做人,对我的人生历程助力颇大。
话说到了一九九五年,我开始担任运城高专外语系的领导,遂与正仁师见面的机会一年比一年多。有时是共同参加名目繁多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时是山西省高教外语协会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只要是有机会,正仁师总乐意与我共住一室,于是我们的房间便成了新朋老友聚集的中心。
每次与正仁师晤面,他首要的话题是问及我最近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还曾不时地给我推荐研读书目,启迪论文写作思路,堪谓乐此不疲,关心备至。说实话,也正是正仁师数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催促、提携,我才会在学术上取得了些微不足道的成绩(用正仁师的话来说:“了不得,在外研社、外教社两大权威出版社出过专著的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正仁师又把我晋升正高职称一事拉入了议事日程。每次见面都会谈及论文准备情况,每次电话都要问询专著撰写进程。特别是到了后期,正仁师不遗余力地帮我向C刊推荐文章,亲自打电话问及编辑有关审稿进程,着实令我感激涕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学术成长历程中,正仁师不顾年事已高,为我的多部专著拔冗润饰、惠赐美序,尔后又亲自撰写书评,扩大在学界的影响。2004年我的专著《高健翻译研究》出版后,正仁师又主动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沟通,适时组织了全国性的“高健翻译艺术研讨会”,并特邀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莅临会议。在会上,正仁师对我评价甚高,并认为我的专著是多年来外语界难得一见的好书,真正开启了中国翻译界对翻译家个体研究之先河。此时此刻,虽事随境迁,仍感慨系之。
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正仁师可谓全力以赴、倾尽心血。作为山西省高教外语协会的会长,他先后两次把协会的年会安排在运城学院召开,并亲自邀请省教育厅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对运城学院外语系的各项工作充分肯定与大加赞赏。正仁师之所以煞费苦心的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是扩大运城学院外语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尤其令我感动不已的是,2015年我积极联系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指委,争取到在运城学院举办“全国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而当会议召开之际,正仁师因胃病复发正住院治疗,为了表示对我工作的全力支持,他不顾医生的劝阻,连夜风尘仆仆坐火车赶来,参加第二天的开幕式。
我常对人说:“知我者,正仁师也!”这些年来,我喜欢博览群书,兴趣热点不谓不泛,撰写了诸多的随笔诗赋散见于报刊,出版了不少与外语无多关涉的著作与书籍。对此,一些省内业界同行颇有微辞,不屑一顾。而正仁师知晓后则当面严厉批评道:“不要总是眼高手低,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依我之见,大家都应该向秦建华学习才对!看看中国现当代学界,诸如钱钟书、季羡林、朱光潜、叶圣陶等一代宗师,虽然都是学外语出身,可哪一位不是学贯中西?”正是由于正仁师的支持与鼓励,多年来我一如继往地在搞好外语教学与科研的同时,亦出版了二十余部与文学、历史、文化等学科相关的书籍。
毋庸置言,正仁师于我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我们之间的情谊风吹不散、雷打不动。难怪有外语界朋友这样评论道:王老师在任省高评委外语学科负责人时,每逢出差开会、出国考察,不少人争先恐后地帮他提行李箱,慷慨大方地在免税店替他买单,自助餐桌上无微不至地取菜、端汤。然而一旦职称晋升,刹时不见踪影,而这时出现在王老师身边的必定是秦建华!
此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不也正印证了我与正仁师的师生情、朋友谊?!
前年,欣逢正仁师八秩华诞,我遂作小诗数首呈上,以表恭贺。
(一)
沐雨栉风八十年,
杏坛播火大名传。
呕心沥血育桃李,
春华秋实自荣鲜。
(二)(藏头诗)
正焕童颜年复年,
仁播杏坛桃李鲜。
吉士八旬情若海,
祥云缭绕寿如山。
(三)
黉宇敲钟会弄潮,
书海泛舟乐逍遥。
三千弟子群龙跃,
一片冰心九品标。
(四)
众望皆来参俊哲,
风流归隐唱渔樵。
三晋奇伟驰情远,
学贯中西仰秀韶。
图文来源:公众号西窗凭栏
作者:秦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