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阅读次数:
为庆祝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进一步提升外国语学院师生的文学研究水平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2022年11月19日,我院邀请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院长郝岚教授以“新世界文学‘全球本土化’写作的局限——帕慕克《红发女人》的非历史化问题”为题做线上讲座。
讲座伊始,郝岚教授高屋建瓴,指出理想的学术写作应具备四种品格: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刻的批判思维、宽阔的知识广度以及恰当的理论背景。随后,郝岚教授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16年出版的小说《红发女人》为研究对象,展开讲解。帕慕克对文字、绘画与历史的持续思考促使郝岚教授对这部作品进行多维度阐释。讲座过程中,郝岚教授一方面对《红发女人》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刻分析,另一方面也不时穿插着对东西方绘画作品的呈现与解读,绘声绘色,有理有据,层层剖析,引人入胜。在“新世界文学全球化写作”这一理论背景下,郝岚教授认为,帕慕克的“全球化本土性”写作固然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但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某些局限和不足。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帕慕克写作过程中对西方的“噬子”故事与绘画进行了刻意的“缺席”和忽略。郝岚教授最后指出,以帕慕克《红发女人》为代表的“全球本土化写作”的局限性就在于其“非历史化”问题,而这一问题是被众多读者和批评家所忽略的。
郝岚教授讲述结束后,我院英语教研室主任郝琳副教授作了高度评价。她首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评析:在内容上,郝岚教授的讲座知识量丰富、视野宽广,既有知识层面上的广度,又有学理逻辑上的深度;在形式上,郝岚教授切实、细密地展示了理想的学术写作过程,对我院师生的文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此外,郝岚教授尤其强调批判思维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面对研究对象,并不单纯地加以肯定或重申其重要价值与意义,而是提出尖锐的思考,指出作家作品存在的裂缝与不完美之处,进而得出极富启发意义的结论和观点。主持人王晓林老师总结道,郝岚教授的讲座体现出三大特点: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大、启发大。郝岚教授对文学、绘画、哲学、艺术学、神学等都有所涉猎,敏锐地把握住比较文学学界前沿的学术问题,还善于展开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郝岚教授的讲座也激发了线上听众的思考。在互动交流环节,郝岚教授就“全球化本土性写作”与“非本土化写作”之间的差异作了详细分析和解释;关于帕慕克刻意回避西方“噬子”传统的出发点何在,郝岚教授也作了深入探讨;此外,为何索福克勒斯与西方绘画界都“回避”了对俄狄浦斯弑父场景的明确描绘,二者是否有共同的原因或某些内在关联,郝岚教授认为应该更多地去寻找一些艺术学领域的美学界定和理论依据。
郝岚教授简介:
郝岚,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兼任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第十届教学名师。2021年9月获评“全国首届教育世家”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语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
图文来源:王晓林
校对: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