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阅读次数:
为庆祝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2022年5月26日晚19:30开讲的外国语学院院友系列讲座第七场,我院邀请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文凯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吉老师同时也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99级校友。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荆素蓉老师主持。校内外80余名老师及同学参与了本次讲座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交流。
讲座开始前几分钟,我院多位老师向吉老师致以问候并进行了愉快的交谈,他们曾是吉老师当年在山大读大学时的老师或者同学,大家都倍感亲切。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谈文化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吉老师近年来承担《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翻译,西安博物院申遗材料翻译,陕西电视台大型历史记录片《大秦岭》《望长安》《大美陕西》等翻译项目。主要翻译工作涉及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专著、企事业单位宣传资料、影视文学等方面。谈到翻译问题,吉老师认为文本植根于文化中,与文化相关,不一定受其约束,但文化因素对文本的理解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从文化出发谈翻译是很重要的。吉老师在讲座中围绕“译者创造性”这个话题,向大家展示了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研究问题、理论依据、译例分析以及总结。在研究问题部分,吉老师主要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文化翻译有无特殊性?文化符号是否需要展示?文化符号应如何进行展示?以及文化翻译中译者如何发挥创造性?第二部分是理论依据,其中重点强调了Roman Jakobson的翻译类型三分法(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一理论更加符合翻译的当代发展趋势以及更加贴合翻译的本质。
第三部分的译例分析是最有意思的环节。吉老师开头谈道:“本次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为了大家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与讨论,将会更加注重译例的分析与交流”。在这一部分中,吉老师从六个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译例,听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在这一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译例分析环节让大家在开心的氛围中受益匪浅。
最后一部分是总结,在这一部分,吉老师提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融通交流,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译者的追求。
在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吉老师回答了参会的老师与同学的一些提问。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林秀老师提出对于翻硕的各位同学来说,应该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在读研过程中怎样进行思考、如何确定思考的方向。对于这一问题,吉老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其他老师与同学也在聊天区积极进行了互动,大家都意犹未尽。主持人荆素蓉老师也表示此次讲座让人受益匪浅,等疫情过后,欢迎吉老师再回母校来与各位老师及同学在线下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最后,本次讲座在听众对吉老师满屏的致谢与祝福语中圆满结束。
(图片来源、文字撰写与校对:宋昕娜 荆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