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重要通知

学院新闻

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莅临我院翻译研究论坛讲学

时间:2023-06-10      阅读次数:

6月9日15:00-17:00,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论坛(TIP)第83期学术讲座在外院新楼306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文学译家得是一名侦探——以破解《一个小时的故事》为例”为题,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译介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郭国良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鲍晓婉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郭教授从微观层面出发,探讨了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首段中”heart trouble”与文章末段的”heart disease”,并不能都译为“心脏病”,因为心脏病只能指生理上的病痛,而heart trouble一语双关,不仅指生理上的问题,也可以指心理问题。从这个例子谈开去,郭教授以小见大,特别强调了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敏感度(the sensitivity to language)。

翻译过程中除了对词汇要保持高度敏感,郭教授还建议译者要关注原文词语在声音层面的表达特点,尤其是在翻译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文学作品时,一定要通过大声朗读来感受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如文章中”veiled hints that revealed in half concealing”一句中尾韵的重复,在汉译时,译者也一定要传达出话语在听觉效果方面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和欲说还休的风格特征。

接着,郭教授以文章中”the news of her husband’s death”, ”the storm of grief”,“went away to her room”的译法为例,强调小说作者字字珠玑、意味深长,译者在翻译时也要努力追求看到原文的影子,不能只求贴合地道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此外,郭教授还详细阐释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时空感、本体喻体、类型化人物(Stereotyped Character)等不同维度,在理解原文时深度挖掘,在下笔表达时方能译出真意。

整整两个小时的讲座,郭教授风趣幽默、循循善诱,与到场的各位师生积极互动。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赵胜杰副教授就译作书名的具体译法与郭教授进行了探讨;在场的师生也同样意犹未尽,踊跃提问,郭教授对每个问题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使在座全体师生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最后,讲座主持人鲍晓婉老师对郭国良教授深厚的文学底蕴与丰硕的学术成就表示高度敬仰,同时感谢郭教授通过精彩的讲座带领大家了解文学作品翻译背后字词之间、声像内外的奇巧构思,相信大家一定对郭教授所讲述的文学翻译理念获益良多,能够将其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翻译学习和实践中。


附:郭国良教授简介

郭国良,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传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译介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常务副馆长,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短篇小说理论、当代英国小说及翻译。主要从事英国最负盛名的布克奖得主的翻译和研究。迄今已翻译出版50多部文学名作,其中《终结的感觉》自出版后先后登上多个图书排行榜,名列“《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100本好书”、“《都市时报》2012年度好书50强”、“2012星尚阅读榜年度十大好书”等;《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名列《中华读书报》2014年10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年“大众好书榜”、《都市时报》2014年度全国50本好书”;《儿童法案》名列2017年《中华读书报》十大好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十大好书、2017书香昆明·全国十大好书,入围第二届京东文学奖-国际作家作品五强;2018年《坚果壳》入围第三届京东文学奖-国际作家作品五强,2020年《赎罪》入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新世纪20年20书”读者人气心;《童年往事》推选为2021年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名单选。在《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5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文图来源:杨   悦
要慧敏
张艳丰

审校:荆素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TEL:0351-7010511
版权所有(C)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