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4
山西大学“导师有约”系列活动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师生心灵碰撞、思想升华的旅程。在这里,学术的火花将被点燃,职业的迷雾将被驱散,思想的深度将被拓展,生活的困惑将被解答。导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学生们点亮前行的灯塔,而学生们则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导师们开启一场深度对话。这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经验的交流,一次关于成长、梦想与未来的美好约定。
4月3日,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二十三期“导师有约”活动在外国语学院第一教学楼301报告厅成功举办。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胜杰老师做客本次活动,2024级英语笔译专业李梅同学担任讲座的主持人,各年级研究生现场聆听。
赵胜杰老师带来主题为“《美发简史》中的儿童社交恐惧”的分享。赵胜杰老师在对朱利安·巴恩斯短篇小说集《美发简史》的研究中,将文学与病理学相结合,通过作品深入分析儿童社交恐惧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美发简史》是巴恩斯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作品围绕主人公三次理发经历展开,分别对应其童年、青年和中年时期。在研究过程中,赵胜杰老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到了作品中对儿童社交恐惧症的细腻描写。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深入且透彻的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赵胜杰老师通过对躁郁症的研究和对短篇小说的反复阅读,逐渐将目光聚焦于社交恐惧症这一领域,形成了对该问题的深度关注。她发现,尽管社交恐惧症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相关的研究和教育资料却相对匮乏。这种现象激发了她深入挖掘作品中社交恐惧症叙事的激情,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
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第一次理发经历的分析,赵胜杰老师揭示了儿童社交恐惧症的表征。主人公在去理发店的路上,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通过他焦虑性的自言自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反复练习与理发师交流的话语,却无法正确断句,这种紧张情绪甚至影响了他的身体反应,让他在理发店门口犹豫不决。赵胜杰老师指出,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心理层面,还通过身体和行为表现出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个体丧失体验生活的能力。在小说中,主人公的恐惧心理被具象化为恐怖的想象,他仿佛被一把利剑宰割,这种恐惧让他在社交场合中变得无助。赵胜杰老师指出这种疾病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6%,但很少有人寻求专业的帮助。
赵胜杰老师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读者提供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帮助他们克服或应对社交恐惧症。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也为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赵胜杰老师强调了文学是包罗万象的,认为文学可以与任何学科相结合。她鼓励同学们多与经济、政治、心理等不同领域的人交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价值。
导师语录:
1. 在反复阅读中激发灵感。
2. 最好的艺术讲述最多的生活真理。
3. 不要沉浸于自我意识,不要被自我意识奴役,从中解脱出来对缓解社交恐惧症有帮助。
4. 文学是包罗万象的,可以与任何学科相结合,培养跨学科研究意识。
赵胜杰: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文瀛青年学者,“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叙事学。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一项(在研)和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已结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朱利安·巴恩斯新历史小说叙事艺术》,在《当代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外国语文》《叙事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2024年,“《她过去的爱情》的躁郁症叙事研究”一文获首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全国外国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2018年刊于《当代外国文学》的文章“《福楼拜的鹦鹉》的自反叙事策略”获“百部(篇)工程”三等奖(2019年10月)。
图文:许培雯 乔建芳
二审:尉英丽
三审:武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