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阅读次数:
2023年9月15日至17日,“首届话语研究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山西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联袂举办。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来自全国56所高校的116名外语教师、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学习。山西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山西大学原副校长)李悦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和院长张耀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杨林秀副院长主持开幕式。
李悦娥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论坛举办的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认为本次论坛所探讨的话语研究与国际传播的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对于加快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彰显中国制度优势、话语自信、话语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李悦娥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是话语研究与国际传播的深度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山西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联合促成了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王教授与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缘分颇深,并指出今年四月份于山西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就萌发了此次会议的构想,并强调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教授与学者对本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最后,他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其所在高校的大力帮助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耀平教授首先欢迎与会学者和学生的到来,他阐释了话语分析的定义,并指明话语分析与国际传播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希望话语分析能为国际传播提供积极动能与多维视角。
会议主旨发言分为三大板块:话语与国际传播理论建构、话语与国际传播实证探索和话语与国际传播新方法应用,旨在推进话语分析和国际传播研究内部各理论、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探讨如何更好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有力量、有深度、有广度的话语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我国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努力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修辞、中国表达,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指明方向。
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首先作题为“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应用翻译研究新趋势”的报告,指出国际传播的加强促进了我国翻译研究的纵横发展,如何回应国际传播的挑战本身就成为当下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了解相关研究的关注热点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从研究重心的转移、理论视野的借鉴、研究方法的拓展、研究选题的弥散多个角度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人的担当与使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阐释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传播研究,探讨了其议题、现状和未来。他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传播研究涵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传播的原则、形式、方式、策略、主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议题。我们应当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积极推动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多模态话语的传播研究,以拓展并深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传播研究。胡开宝教授强调语言学人应勇担历史使命,迎接时代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探讨了传播中的“人-言-事”,将话语看作社会符号,视“人-言-事”为一体,在重视语言学意义的基础上,借助适用语言学的理念,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式下,结合实例,讨论人在使用语言时因语言伦理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及语言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二者的合体在调节人际关系和调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功能,助力提升话语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的讲座向学者们展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梳理了其核心概念和思想,并阐释了话语中使用特定策略的原因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某些语言结构表明特定话语策略以及这些策略产生认知效果的路径。
上海大学唐青叶教授关注中国扶贫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基于近二十年国际英文期刊数据库关于中国扶贫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发现了中国扶贫在国际期刊中的历年发文量、热点议题、演变趋势,以及主题词、高频词使用规律和学术群体分布特征,据此可预判中国扶贫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现状和问题,为从学术层面加强中国贫困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构建中国话语结构,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传播力。
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从互文语篇理论出发,考察ChatGPT以典型的对话方式呈现的文本、视频、音像等多模态的主题互文类型。她指出,ChatGPT大型语言智能模型是语言科技革命的一大进步,反映了语篇从生成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同质性,即语篇作为交际工具认知基础的集成过程,揭示了ChatGPT语篇实现基于统计频率同质性的互文路径。
天津外国语大学朱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ChatGPT在话语分析和传播中的应用探析》。他指出,ChatGPT的出现为话语分析和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朱华老师的报告涉及ChatGPT如何分析话语结构,解释话语的语义含义,分析话语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话语在不同媒介和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模式,包括路径、速度和策略,评估话语的影响力,观察对话中的传播效果和对用户观点行为的影响。朱华老师深入浅出,将幕布演示与讲解紧密融合,将本次会议推向了高潮。
吉林大学姜峰教授以三分钟学术演讲为切入点,演讲者需要在有限时间里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科普其研究,顺应科普事业的时代主题。他分别从软学科与硬学科的高校决赛演讲稿出发,探讨不同学科立场与介入资源等互动资源的使用及背后原因。既有理论深度,也有结果实践,发人深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敏教授介绍了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和元话语名词的介入标记语,探讨中英新闻话语中元话语名词的介入策略。基于两个具有可比性的英国和中国媒体英语文本语料库,描述了元话语名词在两组话语中的分布情况及策略,数据详实,给人启迪。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琛教授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以对外翻译为切入视角,她认为外译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新的时代条件给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外译提出了挑战,正确把握和认识新趋势、新特征,需要改变观念、更新评价方法、提升能力建设。刘琛教授视野广阔,报告内容丰富,展现了信息时代国际传播的路径及启示。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范宏雅副教授探讨了网络虚拟身份的构建,用实例生动阐释了网络身份建构的现状、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虚拟身份建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提出构想,重点讨论虚拟身份的界定、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虚拟主体身份、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的表征与建构、虚拟身份的他塑等问题,探索语用学相关传统议题在网络话语语境下的延展研究路径。身份建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研究给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赖良涛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品副教授分别就四组青年学者平行论坛的内容进行总结。他们指出青年学者大都较好地具备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对青年学者给予了肯定。他们的殷切教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者。
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和学人共商新时代话语研究和国际传播大计,积极探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路径,为在话语传播中实现中国话语的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用我们的话语自信和话语优势阐释中国的价值观念、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论坛期间,我院与参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如何在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做好话语研究,如何做好“既顶天又立地”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家高度肯定了我院主办此次论坛的重大意义,并一致表示,今后将借助“话语研究与国际传播论坛”这一平台,各高校将持续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话语研究与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彭瑞姣 王晓林
审校:杨林秀